⑴ 內蒙古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的介紹
位於呼倫貝爾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牧區四旗之一。西北以額爾右納河為界與俄羅斯為鄰,東部和東北部與額爾古納市和牙克石市接壤,東南與海拉爾市毗鄰,南接鄂溫克旗自治旗,西南部與新巴爾虎左旗連接。全旗土地總面積21192平方公里,行政區內轄8個蘇木2個鎮,其中一個民族蘇木。全旗總人口5.5萬人,由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十多個民族組成。
陳巴爾虎旗地跨森林草原與乾旱草原兩個地帶,屬中溫帶半溫潤和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全旗現有耕地125.3萬畝,主要作物品種為小麥、玉米、馬鈴薯。全旗有牧草地2339.5萬畝,草原面積遼闊,地勢平坦,草場主要以高平原乾草為主體,大總值發草場、河流、湖泊分布合理,適合發展草原畜牧業。全旗林地總面積180.9萬畝,森林覆蓋率6.1%。此外還有大面積的野生蘆葦等草木植物。
陳巴爾虎旗草原遼闊,水資源豐富,是三河馬、三河牛的故鄉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倫貝爾盟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199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526萬元,牲畜總頭數為58.3萬頭(只)。
1998年全旗實現工業總產值17607.2萬元,主要工業產口有:原煤、紅磚、螢石等。
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迅猛。現有以民族教育為主的學校總數48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現有衛生醫療機構17個。
1998年全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元,牧民人均純收入2678元,生活消費支出4215元。
⑵ 陳巴爾虎旗
陳巴爾虎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西鄰俄羅斯。總面積21192平方千米,總人口9萬人(2010年),人民熱情、好客。行政區內轄8個蘇木2個鎮,其中一個民族蘇
陳巴爾虎旗草原與藍天木。由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的十多個民族組成。 陳巴爾虎旗地跨森林草原與乾旱草原兩個地帶,屬中溫帶半溫潤和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全旗現有耕地125.3萬畝,主要作物品種為小麥、玉米、馬鈴薯。全旗有牧草地2339.5萬畝,草原面積遼闊,地勢平坦,草場主要以高平原乾草為主體,大總值發草場、河流、湖泊分布合理,適合發展草原畜牧業。全旗林地總面積180.9萬畝,森林覆蓋率6.1%。此外還有大面積的野生蘆葦等草本植物。 陳巴爾虎旗草原遼闊,水資源豐富,是三河馬、三河牛的故鄉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倫貝爾盟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
⑶ 陳巴爾虎旗是什麼
陳巴爾虎旗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轄一個縣級單位的行政區劃。「旗」是中國行政區劃之一。在中國,行政級別等同於市轄區、縣級市、縣等縣級行政區。「旗」,為內蒙古自治區特有的縣級行政區。
陳巴爾虎旗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西北部,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東部和東北部分別與牙克石市、額爾古納市接壤,東南與海拉爾區毗鄰,南邊接著鄂溫克族自治旗,西與新巴爾虎左旗交接,西北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
(3)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期貨公司查詢擴展閱讀
建制沿革
巴爾虎部落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銅石並用時代居住在貝加爾湖畔。
1732年、1734年到呼倫貝爾戍牧屯邊,是呼倫貝爾原住民之一。
鄂溫克族通古斯部落是從「十月革命」前後從額爾古納北岸遷入陳巴爾虎旗境內定居,成立了鄂溫克民族蘇木。
巴爾虎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古稱「拔野古」。
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唐朝在今貝爾湖畔建立了以巴爾虎人為主的幽陵都督府。
清康熙年間,有一部分巴爾虎蒙古人被編入八旗,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布特哈廣大地區,還有一部分成為喀爾喀蒙古(今蒙古)諸部的屬部。
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將包括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族和巴爾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屬3796人遷駐呼倫貝爾牧區,以防俄人侵擾。其中275名巴爾虎蒙古人便駐牧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
民國八年(1919年)建陳巴爾虎旗。
⑷ 陳巴爾虎旗的社會事業
草原白蘑
白蘑是傘菌中珍貴的品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鉀、鈣、鐵、磷等礦物質,外形呈傘狀。每年8~9月為盛產期。
整羊席
整羊席是陳巴爾虎旗地區款待貴賓及盛大節日宴會上的名佳菜。因宴席是用整隻羊做成而得名。
蒙古奶茶
蒙古奶茶又稱磚茶,茶葉被稱之為"仙草靈丹"。茶葉中包含著丹寧、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維生素C、 D、B等豐富的營養成分,有強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腦和強化血管壁等葯用功能,還有溶解脂肪,促進消化等作用。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游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博克(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體育活動之一,700多年前就成為那達慕大會男子比賽項目。比賽要穿講究的賽服--昭得格,上衣多用牛皮製作皮坎肩,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後背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或圖案,腰系紅、蘭、黃三色做的圍裙。下身穿肥大摔跤褲(班斯勒)是用32尺或16尺各種鮮艷的綢料製作,脖子上系著象徵歷次比賽成績的彩色「緊嘎」(項鏈)賽時腳穿蒙古靴或馬靴。
套馬:牧人馴服生個子馬、打馬尾、馬鬃、馬印時,都用套馬桿來完成,套馬桿蒙古語稱「烏日嘎」,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長4--5米,直徑5厘米的粗柳綁上1米多長直徑1厘米左右的柳條(主桿、撐桿)。二是用熟牛皮編織成的皮繩綁在柳條上下兩端成為半月型的套馬索。
祭敖包是巴爾虎人的傳統節日。敖包,即在草原與丘陵之上堆積石頭為台,台基上分大、中、小三層,重疊作圓錐體。敖包是一個中心敖包和12個小敖包組成。陳巴爾虎旗祭祀的「圖布烏力吉圖」敖包位於巴彥哈達蘇木巴彥哈達嘎查境內。